236 王平:听说我死了?(1 / 2)

经过了将近十天的长途跋涉,马谡一行人悄悄抵达了位于成都的府邸。

        一下来马车,就看到十九岁的马温带着五个弟弟在门前等候,一家老小百余口则全都拥挤在门内等候,门外四个守卫举着长枪站得笔直,努力展现出尽职尽责的一面。

        马谡欣慰的目光依次打量着变高了许多的温、俭、恭、顺、谦五子,最后落在最小的小儿子身上。

        这个小家伙只有三岁,正怯怯地抱着大哥马温的小腿,仰起圆圆的小脸,盯着马谡一阵猛看。

        看到这个憨头憨脑的小家伙,马谡忽然觉得一路上所遭受的疲劳顿时一扫而空。在众人簇拥着进了府,大叙团圆之情。

        很快,热闹散去。

        安顿好所有随行人员后,马谡坐在自己的书房里,盘衡起当前面临的局面。距离弹劾王平渎职之事已经过去了十天,结果也应该已经出来了。

        不知道王平如今的处境如何?

        是生是死?

        马谡一直都没有忘记,街亭之战时被被王平、杨仪轮番支配的无奈。王平当时极其不配合他的调令安排,几乎将他置于死地;杨仪则是在背后使绊子,也是试图将他置于死地。

        鉴于当时刚来这个时代,立足未稳,马谡不得不暂时忍下了那口气。

        现在,他已经成长到两人之下,百万人之上高度,也就到了算一算这笔账的时候。

        其实对于王平的结局,马谡是有所预料的。

        先不说诸葛亮治军甚严,不会轻饶王平。

        光是杨仪和费祎这两个人,就能让王平吃不了也兜不走,这两人没有一个是善茬,尤其是后者,精于算计,城府深得可怕。

        可以预见,杨仪和费祎必然会借王平之事大做文章,往他身上猛泼脏水。

        但马谡并不怕这些,他的本意就是要把王平一撸到底,以后再也不想在军中看到后者。

        所以即使被泼点脏水,也无关紧要。

        没有人能阻止他掌控全军,接班诸葛亮的进程。

        马谡并不为撸掉王平而感到可惜,

        在他看来,麾下四大部将的优秀程度远超王平,经过他这几年的言传身教,四大部将早已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程度。

        不过,这些内情目前尚不曾被整个蜀军上下所知晓。在诸葛亮的印象里,黄袭、李盛、张休、杨百万四人仍是几个平庸的偏将而已。

        甚至,四个人加起来都无法与王平相提并论。

        这也是马谡辞去官职后仍可以将四大部将都带走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诸葛亮看来,四大部将走或留都无所谓,诸葛亮的看法也代表着军中大多数将领的看法。

        ……

        南郑,丞相府。

        费祎走后第二天,诸葛亮久久伫立窗前,暗叹马谡给他出了个难题。

        因为证据确凿,明里诸葛亮对王平还不能流露出任何心软,因为这有可能对外界传递出“执法不公”的印象,不但会招致马谡的不满,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估的后果。

        但处罚过重,又会引发人们“丞相与马谡的关系超越了普通将帅的界限”的臆测。

        暗地里,诸葛亮很是痛心疾首。

        王平的军事才能他看在眼里,抛却不识字这个缺点,王平其实算是个优秀的将领。

        在季汉正值用人之际,逼死这么一位将领,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但不这么做又能怎么办?

        麾下几个有才能的将军和幕僚,相互不合,明争暗斗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久,令诸葛亮心力交瘁的同时,又无计可施。

        杨仪、魏延、马谡,就像三个八字不合的宿敌,一见面就掐。期间还夹杂着王平与马谡的过节,蒋琬和杨仪的明争暗斗,还有费祎在旁煽风点火。

        这样的队伍,也就是他诸葛亮能够维持住大局不崩,换个人来带,轻则瞬间崩盘,重则原地爆炸。

        坦白说,整个季汉上至朝堂、下至军队,很少有事情能瞒过诸葛亮的感知。

最新小说: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被冲喜后,短命相公长命百岁了 夫人,太子又来勾引你了! 灭渣男,嫁太子,重生归来登高台 被全家读心,我恶毒人设不保 天气凉了,让豪门全家破产吧! 要命!分手后我成了前任小叔的白月光 去世当天,渣夫在和白月光领证 全家成了阎王代理人 重生玄门小祖宗,大佬们都被虐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