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文娱行者 > 第56章 风波暂息

第56章 风波暂息(1 / 2)

张斯的回复,不仅给了许多读者猜测依据,也让人重新想起了君莫愁:

张若虚先生的回复,来的不算及时,不过终究还是来了。

这让人想起君先生前些日子的言语,只是,君先生再也不能说‘藏头露尾,暗中伤人”这样的话了。

若虚先生就像我想象中一样有风度,或者说,比我想象中还要有风度。文中既没有解释,也没有反驳,更没有讽刺责骂。

反倒是温和地照顾了一下批评自己的人,对读者温言相劝,这种气度,在现今的作家中,是何等难得。

我不是在批评其他作家,只是对一部分年轻人,想劝告几句。

因为如今的年轻作家,无论成就高低,不管入行先后,却总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自负的厉害。

似乎除自己之外,便没人算是作家了,常要批评一下这个,讽刺一下那个,这种目高于顶行为,在我看来是相当愚蠢的。

作家该有自信,相信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强,这无可厚非。

却大可不必表现在骂战上,能证明能力的,永远只是作品而已。就连别人对自己的误解,也不用急着辩解,时间总会证明一切的。

张先生的行为,算是一个不错的表率吧,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还是很值得学一学的。

至于君先生,虽然不是作家,却要克制一下才是。

评论别人的事,也分高上低下,一个值得人敬重的评论家,一定要对自己的评论负责。并且涉及别人名誉,无论成名与否,都不算是小事,还是谨慎为上

赵志鹏(知名作家)

赵志鹏作为一名作家,他的意见,很能代表一批人的倾向。主要也是因为此次张斯的回复,确实给他自己赢了不少分,许多老作家对他这种温和的风度,很表赞同。

至于文坛对《射雕》的讨论,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与读者和君莫愁的争论不同,读者在这次争论占了胜势,作家们的讨论,却是张若虚占了劣势。

许多人对武侠小说的看法,还是颇为陈旧的,一概视之不入流。

倒是一些青年作家,态度比较激烈,非常坚决地支持《射雕》。

专业性的争论,自然又比读者们来的精彩许多。

只是,因为高手太多,争论来争论去,也没个结果。

倒是另一封来信的刊载,使得争论逐渐平息了下来:

看武侠小说,读书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经历。

记得笔者小时候,将父母给的零花钱省下来,偷偷买了武侠小说,未免被家中人责骂,只得一个人藏起来看,整天都鬼鬼祟祟的。现在想起来,也还能体味出其中的乐趣,让人不禁感慨唏嘘。

近来,有一本极受追捧的小说,名为《射雕英雄传》。笔者年纪大了,多年不曾接触武侠小说了,能看到这本书,还是家中小朋友推荐的。

初时倒没怎么在意,毋庸讳言,武侠小说总体而言,格调还是低了些。小时候翻一翻无妨,如今却看不下去的。

因架不住小朋友的热情,勉强看了几页,没想到一看便再也止不住了。看了好久,一口气看到了尚在连载的部分,如此“得意忘形”,弄的腰酸背痛的,被老伴责骂了一顿。

可是,爱书的人,遇着喜爱的文字,宁愿不吃饭也要看的。

如今,我便整天等着报纸送来,好一睹为快。连载的小说,就是这一点不好,不能让人一气看完,刚看出点趣味,却已没有了,真是让人有拍桌子的冲动。

白秋原

白秋原的书,许多学生可能不愿意看,但肯定知道此人。

因为学生的课本上,经常出现这个名字。

而作为文坛的泰山北斗,仅有的几位大师之一,他的年事已高,基本上不些什么文章了。

如今,忽然为《射雕》写了份评论,真把许多人震了一下。

通篇没有盛赞的地方,也没有分析《射雕》的什么什么之类的价值,只是简单地说自己喜爱看。

可这比任何评论的威力都要大,因为作为大师,谁比他更具眼光?谁比他更权威?

这样一来,文坛的风向有些转变。

原本激烈的批评变得温和起来,原本支持的文章也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当然,这也有张斯回信的功劳,再加上赵志鹏的那份评论,谁还好意思穷追猛打?

一段争论终于平歇了,渐渐地只能听到一些余音。

可对于张斯来说,另一件麻烦才刚刚开始。

电视台的教育类节目,已经开始制作了,最终听取了张斯的意见,定名为《百家讲坛》。按理,节目应该去电视台录的,可秦正远他们与张相文商谈之下,却将地点定在了学校。

这正是张相文愿意看到的,张斯讲张斯的,电视台录电视台的,两不相干,这样才符合他心目中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尽管,有些掩耳盗铃的味道。

演播室与阶梯教室不同,所以经过了好一番修整,将阶梯教室改建了。

好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不然,又得费上不小的功夫。

很快进入了正题,张斯开讲。

依然是一身长袍,这是秦正远特别要求过的,说是这样更上镜。

令张斯反感的是,每次开讲,都得被喊去化老一阵妆,头发弄的油亮华丽,脸上被化妆笔扫了好上时间,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化妆师坚持要为他擦唇膏,尽管颜色很浅。

灯光,背景效果,音响,屏幕……把这一切东西都加上,效果确实非常棒,跟以前简陋的教室相比,好上的太多了。在这些东西的配合下,也更突出张斯的风度,在屏幕上看来,非常吸引人。

至于观众,倒不用秦正远操心。

他们平日里做节目,观众都是特意去用车拉的,或是请一些没事做的人,给工资让他们捧场,有时还要搭上一顿饭。

而张斯在此地已经小有名气,愿意来听演讲的人,多的数不过来。

许多学生是愿意来的,可座位有限,倒是被校外人占去了大半。

秦正远曾开玩笑地说过,按这种情况看,如果收门票的话,可以挣不少钱呢。

张斯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将讲稿与演讲方式都重新整合了一遍,许多东西,正好也能在特写镜头表现出来。

至于后期的制作,他就没再过问。

这次的合作,在秦正远的要求下,单云清亲身参与了。

当秦正远得知她原是个单亲妈妈,心中的佩服,难以言喻。

尤其见了张斯的行为风度,这岂是一般妈妈能教育出来的?

当然,单云清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最终只是听从张斯的指挥而已。

倒是具体的操作,全是由张倩依来做的。

一者,她也算是媒体人,对其中的门路比较熟悉;二者,作为一家正在崛起报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还没什么人敢去糊弄她。

制作的相当顺利,效果也非常出众,简直是超出秦正远的预料。

作为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节目,秦正远对它的情感很复杂。

一是教育类节目向来做的不好,台里的期望并不很高,若是出了意外,都不会怎么怪罪他。而他又确实对它很期待,对于一个刚进省台不久的人,他太需要一个节目是自己站住脚了。

所以,虽然配合的很棒,拍摄的也很顺利,他却还有中战战兢兢的感觉。

张斯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他要关心其它事了。

首先是学校的文学社,开始时事情不多,要不是杨雨薇时常来提醒他一下,他怕是早忘了还有这么一回事了。

后来事情逐渐增多了,倒没逼他写稿,因为他的演讲稿已经成为每期必登的内容了。

只是递了许多来稿给他,有社内人员的,有其他人投稿的,纷纷扬扬的很多。

杨雨薇的意思,是让他来作个鉴别,判定能否登稿。

文学社取名《九歌》,至于为什么,张斯没过问,反正只是个名字而已。

仗着张斯这个“才子”与朱红、楚韵等“四大校花”的名号,说文学社是校里第一大学生组织,应该不算过分。

经过增删挑选,确实留下了一批很有文采的社员,当然,张斯的几位朋友也浑水摸鱼的藏在了里面。

稿件尽管多,写的都还不错,对于中学生水平而言,已是难能可贵。

所以,张斯读来倒不是怎么痛苦,甚而有几份写的很有新意,给了他一些惊喜。为了节省时间,他把王闯,顾郁馨拉来当苦力,陪他一起看。

顾郁馨还得意地向朱红撅嘴呢,表示她自己的魅力。

气的朱红也嚷着要帮张斯,可惜她实在不是这方面的人才,看了几份就喊着无聊,只得中途放弃了。

因为得到了学校的公费支持,每次印地份数都不少,然后免费发放给每个班级几份。

《九歌》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就连一些向来不爱读书的学生,也非常喜爱。

还有令他们惊喜的是,那些好的稿件,被张斯直接塞进了《桃源报》。

为了适应报纸风格,《九歌》有专门为短篇小说留的篇幅,只登载那些极具创意,和极具美感的小说。

学生们对此响应热烈,因为凡登在文学社杂志上的,必定会在《桃源报》上出现,这成了一个规矩。

最新小说: 大当家不好了 我的独立日 1979黄金时代 恶姐当家:只要脸皮厚顿顿都吃肉 在北宋当名医 转生大树,我打造不朽神国 我给重生丢脸了 鬼花送嫁,龙王娶亲 炮灰和离后,逃荒路上吃香喝辣 上恋综后撩爆!强扭的影帝最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