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海上升明帝 > 第651章 千官外放

第651章 千官外放(2 / 2)

而那些名门子弟,尤其是士族名门子弟,跟着父兄们从龙起义,赐举人进士出身,直接在中枢任职,所以年纪轻轻为五六品职,真正历练不多,不免夸夸而谈,纸上谈兵。

如今还开始搞起党争,甚至觉得老东林们不行了,他们要接过旗帜。

“都是忠义贤良,家学渊源,不过就是欠了些历练。”

朱以海也终于抛出了他真实的目的。

“如今不少名门子弟年轻俊杰,在中央也行走历练了几年,但还欠缺地方基层的实干经验。

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勐将必发于卒伍,他们未来要走的更远,站的更高,这基层经历必不可少。

否则慢慢的就流于表层,陷于空谈。

朕不希望这些满怀热血的年轻俊秀,在京师在部院里空耗了热血,所以思虑许久后,决定要给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下去担当重任,执掌一方,历练扎实。”

“既要有京师部院侍郎省府布按的上层经历,更得有底下州县实干经历,部院的郎中员外主事做久了,也得需要在府县担任主官历练,这是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只有更全面历练,将来才能成为尚书、学士。”

皇帝直接抛出最终计划。

他计划把一千名中央部院和省藩臬衙的年轻俊秀,送到地方基层历练。

这一千名年轻俊秀基本上就是那些名门子弟们,尤其是东林复社的,上至极有名望的四公子,如侯方域冒辟疆方以智陈贞慧,下到如侯氏的玄演玄洁玄方玄洵,还有陈子龙夏允彝等这些东林复社巨子们的子弟。

大多是如今挂着行人司行人,或是翰林院编修,或是庶吉士,或又各部主事等职,还有已经是给事中、监察御史、员外郎、郎中了,这群人要说学问本事,其实都还不错,基本上都有崇祯朝的秀才功名,甚至有举人功名的。

当然,也有些年纪也不小的,如顾咸正等,以前就当过知县了。

这一次,朱以海打算好好的把他们下放历练一下。

三品的六科掌印的四公子侯方域四人,直接去台湾,分任台湾四府的同知,正五品,原本朱以海打算让他们去当知府的,后来想了想,改为左贰官同知,而且不是第一同知,而是第二同知。

他还考虑或者干脆改两同知为长史和司马,让下去的任司马。

除了这四位名望极高的四公子去台湾当第二同知。

还有上百个在朝中任职给事中、御史等四五品的官员,这次也要贬到各地任府同知,都是第二同知。

同知为知府左贰,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抚绥民夷清理军籍等等事务,有的还会派出分衙办事。

这是真正的理事官,面对的会是一堆具体的庶务。

这批官员去各地当同知,而那些员外主事翰林庶吉士等,朱以海则直接派他们到各地去当县丞,基本上也是第二个县丞,还是派出外驻的县丞。

甚至更低些的八九品官,这次更是要直接下放到地方直接做副乡长副镇长。

“不经州县,又如何能真正历练出来,将来又如何执掌部院,甚至入阁辅政呢?朕对这些年轻俊秀充满期望,不希望他们再在京师部院里消耗青春和斗志,让他们到地方上,真正负责一块具体事务,好好干,奋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一番真正的成绩来,也深入民间底层,充分了解民间疾苦,知晓实事民生,将来建言献策,甚至拟定政治的时候,也不至于空泛,脱离百姓。”

“朕此前对御营的将士们也是如此,军中基层优秀的战士送入军校培训,然后再提拔为士官。优秀的士子们从军,也会先在军校学习指挥、参谋,然后随营帮办军务,等累积经验后,再下放营哨,由副职做起,累积足够经验,再成为一级主官。

我们朝廷虽有科举取士,但也向有实习行走的惯例,但仅仅是在大衙门里行走几年,还是不够的,还得沉下去。

这次一千俊杰下放到府县,只是第一批,以后将成为定例。

今年马上要开的第二次会试常科,还有第二次恩科,录取的进士们,也都要先经过三年行走实习,考上庶吉士的也要在翰林院再学习三年,散馆后,仍要在部院行走实习的。

以后,没当过乡镇长县丞的,不能当知县。没当过知县的,不能授知府。没做过知府的,不能授布、按。

不历经布按,不得为巡抚总督。

没做过巡抚总督的,不得任尚书、学士。

就算是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也必须得有过知县经历方可授任!”

皇帝这番话说出来,可就有几分非常惊人了。

这意味着以后就算两榜进士正途出身,甚至庶吉士,没在最底层当过乡镇长或县丞,那就知县也当不上,没做过知县,那科道言官也做不了?

甚至影响到将来成为督抚、尚书、大学士?

或者说,以后两榜进士,居然也得从乡镇长或是县丞干起了?(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揉碎了温柔 回不去的江湖 末世让你囤物资,你却囤女神? 未婚妻的闺蜜们个个身怀绝技 重开吧!蜘蛛侠! 双世宠妃 玫瑰挞 寂寞空庭春欲晚 快穿之娇妻 诸天从哥谭之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