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太子妃凶猛,乱葬岗生娃 > 180 参观王府:制度、拼音到教育改革

180 参观王府:制度、拼音到教育改革(1 / 2)

什么《食堂卫生管理办法》《厨师岗位职责和管理细则》《用餐管理制度》《采购管事岗位职责》……

    简直就是事无巨细,任何方面的漏洞几乎都被堵住了。

    食堂的卫生会定期不定期检查,绝对不允许卫生不过关,还要对碗筷定期消毒……

    厨师的要求更高,统一穿着白色工作服,头发必须剪成短发,工作的时候戴口罩和厨师帽,每天下工洗干净,上工的工作服必须干净洁白。

    食堂的食材更是要新鲜干净,并且每七天更新一次菜单……

    对用餐的人也有要求,什么不准浪费粮食、不准摔坏碗筷,食物残渣倒在指定泔水桶,脏了的垃圾纸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

    吃完饭的人,打饭打菜必须排队。

    吃完饭食还要把不锈钢餐盘放在指定地点,由清洗的仆役统一清洗,归置……

    还有什么采购管事的岗位职责、后厨管事的岗位职责……

    皇帝看的目瞪口呆,大臣们看的眼花缭乱。

    这些管理制度,简直就是事无巨细,让这些人根本没有漏洞可钻。

    摄政王殿下这种管理方式,外松内严,简直让他们看的汗颜。

    比起人家的手段,他们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家事都有些老土。

    这些管理制度事无巨细,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简直可以食堂管理的铁桶一般,却又井井有条。

    不管是员工还是来吃饭的,都是公平公正,有理有据,既不会苛责谁,也不会优待谁,反正按照规矩行事即可,保证各司其职,不会出任何问题。

    “殿下,您的这些管理方式真的是别出心裁,非常详实,但是您的这些仆役们记得住吗?他们好多可都不识字!”

    邵荣问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制度出来,执行起来才起作用,执行不了那就是一纸空文。

    古代社会的人受教育程度都很低,要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这里的员工仆从都不明白,那岂不是摆设一个?!。

    夏兰笑的很随意:“不会啊,这些人学不会这些管理制度,考试不过关,那就无法上岗……”

    夏兰简单解释了一下这些员工和仆役,如何学会管理制度的事情。

    夏兰手底下这些管事,不管是买来的,还是聘请的,都是识文断字的人。

    不管男女,只要识文断字,夏兰都会给他(她)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

    管事上岗后夏兰就会给他们一本员工手册,让他们把上面的学会,这样就可以挑选手下的员工。

    员工到位后,管事和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就是培训摄政王府的管理制度和忠诚思想。

    目前员工的岗前培训,基本上都是夏兰和长孙致远来做。

    夏兰在婚假这一个月的时候,开设了夜校。

    几乎每天晚上,她都会抽出一个时辰,教授这些员工和仆役,学习拼音识字和小学数学。

    现在摄政王府很多丫鬟仆役和产业员工已经学会了识文断字,还有算账记账本。

    只有考试过关的人才会得到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岗位。

    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实在没进步的人,不是变成了干杂活的,就是直接被发配跟着舅姥爷安宁县伯搬砖去了。

    不过员工培训这一块,长孙致远从余杭郡回来后,就接了过去。

    长孙致远学过拼音识字,员工手册标注了拼音,夏兰给他打好了基础,他教起这些员工和仆役来也不费劲。

    能够在明面上穿上绿色、蓝色、酱红和黄色工作服的人,都经过了扫盲阶段,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才上岗的,所以现在摄政王府才会运转的这么顺利。

    至少目前看来,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他们执行的不错。

    “殿下,这制度上面标注的奇怪符号是什么?就是您说的拼音吗?”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宋祭酒忽然开口,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意外。

    这位可是太后同父异母的二弟宋鸿愿,宋宏哲(青山书院)山长的弟弟,安宁县伯宋宏儒(王奎)的二哥。

    宋祭酒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一直在国子监当差,为人平和儒雅,平日里只喜欢做学问,过问皇子公主的学业,从不掺和朝堂之争。

    他的母亲原来是宋成泰老丞相的贵妾,后来太后的母亲死于乱兵,他的母亲因为救先皇有功,被破格抬为了继室,他才从庶子变为了嫡次子。

    长孙致远驱使轮椅上前。

    “二舅姥爷,您说的没错,这就是拼音,一种可以加快识字速度的特殊音节符号。”

    这拼音他都学会了,的确是方便很多,他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建议皇帝全国推广呢。

    宋鸿愿捋着胡子仔细的看着,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什么规律。

最新小说: 藏起孕肚离开,总裁前夫哭红眼 渣前夫骂我不孕?二婚豪门一胎抱俩! 东宫宠妾她柔弱不能自理 宠妾灭妻?主母她带着小妾跑路了! 小妻很乖,腹黑九爷轻点撩 订婚宴,被前任小叔亲到腿软 诡秘降临:她靠吃邪神拯救世界 只想摆烂,却一不小心成了万人迷 不装了!天降真千金会亿点玄学 九如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