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劳心(1 / 2)

太阳缓缓从山的另一边升起,温暖的阳光瞬间洒满大地。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书房,朱高炽不由打了个呵欠。

看着一旁的奏折,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于是提笔写道:

“蒙古人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一日不除,北方一日不得安宁。然而北方各省远离应天府,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朝廷无法第一时间得知北方的情况。”

孙子认为,北方长久遭受蒙古侵扰,朝廷应改革军事体制,建立民兵组织,并向民众宣传鼓励,使他们自觉强身健体,以在外部侵略时具备自保能力。这些建议是针对朱元璋提出的,朱高炽自然使用了适当的称呼,而且一旦盖上官印,措施即刻生效。

同时,他认为朝廷的大理寺和督察院结构过于繁琐,应简化以提升行政效率,确保命令传递畅通。对于地方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督察院应派出御史调查,防止地方官员虚报,将小事夸大,从中渔利。

地方与中央不应割裂,应紧密相连。御史如同纽带,保持联系的同时加速信息流通,一旦发现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朝廷能迅速回应。过去地方官员权力过大,现在朝廷更须重视,所有事务皆由特派御史层层上报,发现问题即依法严惩。

具体法规如下:

“如有欺压百姓、侵占国家财产者,罚白银一百两,剥夺家产,没收土地,取消官职!以此为基准,依大明律定罪量刑!”

朱高炽一口气写下这些,顿感身心舒畅。强化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增设考核,是目前防止腐败的最佳办法。武昌之事仍困扰着他,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灾难面前官员的不作为和混乱,不顾百姓生死。

他们甚至利用灾情作乱,剥削民众,如苍蝇扑向腐肉,不留活路。地方官员失职,朝廷难以第一时间知晓,一手遮天的地方官往往封锁消息,百姓受压迫,为生存疲于奔命,却连温饱都无法保证。

这段时间审阅奏折,朱高炽还发现一件更让人心寒的事:河南南阳一县令为阻止百姓举报其恶行,竟默许弟弟放高利贷。百姓生活艰难,被迫以房产、田地甚至妻女抵债。这一切背后,县令有地方势力撑腰,那些有权有势之人无视底层民众,正是他们一步步侵蚀地方政权,把百姓推向深渊。

“唉——”

朱高炽感慨一声,皇帝犹如太阳,照亮全国,但黑暗总在阳光无法触及的角落滋长。他放下批阅过的奏折,视线不自觉地落在御书房外的日晷上。

"居然已经过了半个时辰!"

仅仅批阅一份并不重要的奏折,就花费了如此长的时间,难以想象朱元璋每日是如何忍受疲劳,处理众多政务的。

"做皇帝真是不易。"

最新小说: 凡女登仙 庸仙人 替嫁娇妻甜又飒 我在天边保家卫国 人在神诡,肝成诡神 死神诀 好一个气运人间 成仙系统 全员炮灰恋爱脑,唯我疯批翻盘王 高武,我进化成完美生命体